多年来,我国依照传统粗放建造方式,以现场湿作业为主,不但导致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弱,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低下,还制约了建筑节能效果,影响建筑质量和寿命。因此,专家建议我国应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,以高效率的装配化、集成化作业取代传统作业,以科技密集型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取代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生产方式,利用标准化设计、工厂化生产、工业化施工和信息化管理等方法建造、使用和管理建筑,实现建筑节能、环保、全寿命周期价值最大化。 资源环境矛盾倒逼建筑业转型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枫林路与雪霁北路交汇的建筑工地,是蜀山产业园公租房四期的施工现场。作为国内集中施工规模最大的住宅产业化项目之一,2015年1月1日,这里的6号楼实现了首栋单体主体结构封顶。 6号楼共18层,建筑面积约1.3万平方米。自2014年8月19日,该栋单体进行了第一块预制构建吊装起,即开始“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”,每层施工各工种人数合计约40人,平均6天就可完成一层,组装率高达63%左右。相比于传统结构施工方式可节省用工约50%。 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比重达28%,建筑资源化利用率不足10%,而欧盟国家的建筑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%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越发紧迫,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加的背景下,迫切需要改变建筑业生产方式。 河北省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主任郁达飞说,近年来,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,低廉劳动力红利时期已经结束。但我国建筑的建造方式还比较粗放,用工数量多,生产效率低,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大,而且解决不好管道、防水、保温等内涵质量通病问题,建筑的建造方式急待改变。 “在环境资源约束不断加剧、节能环保要求日益提高、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、人口红利淡出的背景下,传统粗放的建造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要求。”河北住建厅厅长朱正举表示。 当前,住宅占全社会房屋建筑的70%以 [1] [2] [3] [4] 
|